分类目录归档:中医

爱好中医者

从食积论治小儿咳嗽

病因病机

咳嗽虽肺系病变,然各肺气宣肃失常的病因皆可致咳,如《素问》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”之论,说明其他脏腑受邪皆可波及肺,致肺气宣肃失常而发生咳嗽显然小儿食积伤及脾胃,亦可影响及肺而致咳嗽。

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,决定了食积在儿科的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,正如《景岳全书》所云:“盖小儿之病,非外感风寒,则内伤饮食。”又小儿脏腑娇嫩,未充,脾胃功能薄弱,易为乳食所伤;加之乳食不加节制,恣食生冷肥甘及难以消化的食物,均可损伤脾胃,遂致饮食停滞,积而不消,食积乃成。又脾失健运,水谷不能化为精微,反而酿成痰浊,上贮于肺,壅阻气道;或食积日久,郁而化热,灼津为痰,上犯于肺,均可致肺气宣肃失常,而引发咳嗽,此即食积咳嗽。人于此已有相关论述,如《医宗金鉴》明确指出食积咳嗽为“食积生痰热熏蒸,气促痰壅咳嗽频”,并注曰:“积嗽者,因小儿食积生痰,热气熏蒸肺气,气促痰壅,频频咳嗽。”

临床表现

食积咳嗽为儿科常见病,般起病缓,病程长,除咳嗽外,兼有食积郁热的表现,且多患儿先有食积表现,后发咳嗽。其咳嗽每于进食或感受外邪后发作,且以夜间或黎明为主,诚如《丹溪治法心要》所云:“五嗽多者,此胃中有食积,至此时流入肺经。”另外,食积咳嗽患儿喉间多有痰鸣声且吐黄痰,《幼幼集成》有“因宿食而得者,必痰涎壅盛,喘息有声”之论。对食积咳嗽伴有的食积化热症状,临床尤当细辨,以腹胀纳呆,嗳腐口臭,手足心热便干结或便秘,舌偏红、苔厚腻,脉滑数为多见。

治疗方药

对食积咳嗽的治疗,《医学入门》提出:“食咳,因食积生痰,痰气冲胸,腹满者,二陈汤加厚朴、山楂、麦芽。”《医宗金鉴》谓:“积嗽者,因小儿食积生痰……便溏者,以曲麦二陈汤消导之。”临床亦有主张以保和丸加减治之。可见医家对食积咳嗽的治疗,不出消积、宣肺之法。在食积咳嗽的发病中,食积为本,咳嗽为标。余对此类患儿,多宗消食化积为本、宣肺止咳化痰为标的治法,基本方药:焦山楂、炒槟榔、炒莱菔子、连翘、枇杷叶、桔梗、苦杏仁、白前、前胡、瓜蒌。每日1剂,水煎,分服,疗程以7天为宜,临证多收佳效。待积消咳止后,可酌进香砂养胃丸、健胃消食片等以调理脾胃,并嘱患儿节制饮食,以利其脾胃功能的恢复。

白芍与赤芍功效异同

共同点:均可止痛,同可用治疼痛的病证。但白芍长于柔肝止痛,多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。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,多治肝郁血滞之胁痛、血滞痛经、癥瘕腹痛、跌打损伤、瘀肿疼痛等血滞诸痛证.

不同点:白芍可养血调经,平抑肝阳,敛阴止汗。常用治肝血亏虚,面色苍白,眩晕心悸,或月经不调,崩中漏下,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及外感风寒,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,阴虚盗汗。赤芍可清热凉血,活血散瘀,清泄肝火,常用治温毒发斑,血热吐衄,热毒壅盛,痈肿疮疡,肝火目赤肿痛。

中医血症论治五法

出血症即出血性病症。包括目衄、鼻衄、齿衄、发斑、咳血(咯血)、吐血(呕血)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下血种种。祝氏经验:首辨虚实,继辨寒热,再辨归脏属腑,还辨血与气的关系,最后确立治法。概括论之,多用五法为治,分述如下:

(一)上病取其下

凡上部出血的病症如鼻衄、咯血、呕血等,须用降气、降火、降血之法,引其下行则血能循经。常用药有牛膝、代赭石、花蕊石、降香、黄芩、黄连、山栀、生石膏、麦冬、玄参、藕节、白及、白茅根等。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、麦门冬汤、玉女煎、泻白散。

二)下病取其上

凡下部出血的病症如便血、尿血、崩漏等,须用升提、举陷、固涩之法,升其清阳,固其渗漏,则血有所统。常用药有黑升麻、黑芥穗、生荷叶、柴胡、
地榆、槐花、杜仲、川断、山萸肉、补骨脂、血余炭、乌贼骨、旱莲草、柿饼炭、赤石脂、禹余粮等。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、六味地黄汤、四生丸、黄土汤。

(三)上下皆出血,治惟取其中

若上见吐衄,下见便漏,降血或升提均不宜者,惟培补中土、益气固脱乃属良法。常用独参汤治之,使无形生有形,而后再以归脾汤、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脾胃,滋其化源。

浏览全文

完带汤与龙胆泻肝汤均治带下,临床上应如何区别应用?

完带汤与龙胆泻肝汤虽均治带下,但其病机是不同的,故临床见症也大有所异。完带汤所治带下一证,乃因脾虚肝郁,湿浊下注所致,其带下特点是带下色白或淡黄,清稀无臭。此外,有面色㿠白,倦怠便溏,舌淡苔白,脉缓或濡弱等脾虚见证。而龙胆泻肝汤所治之带下,乃因肝经湿热下热所致。其带下色多黄,稠粘,气味腥臭。此外,兼见胁痛,口苦,头痛目赤,耳聋耳肿,或阴肿阴痒,筋瘘阴汗,小便淋浊,舌红苔黄,脉弦数等症。临床上霎注意区别应用。

比较归脾汤与逍遥散的异同

归脾汤与逍遥散均可用于治疗神疲食少,月经不调等证,均可健脾气,养肝血,均用了茯苓、白术、当归、生姜。
不同点在于:
逍遥散治疗肝郁、血虚、脾虚证,除上述症状外,还可见到两肋作痛,寒热往来,头痛目眩,口燥咽干,乳房作胀,脉弦而虚。
归脾汤主治心脾两虚,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仲,健忘失眠,或脾不统血所致的月经不调,崩漏便血。
浏览全文

为什么祛风胜湿药能治泄泻呢?

1.凡泻皆兼湿,湿为长夏之气,与脾脏相应。而胃与脾以膜相连,一阳一阴,胃恶燥喜湿,脾恶湿喜燥,脾升胃降,共同完成熟腐运化之职。若脾胃功能失职,则清浊不分,并走肠间。今用风药,风药多燥,湿为土病,风以胜湿,以助脾胃复其升清降浊之功,乃治病求本也。
2.肺居上焦,职司宣肃,性喜清虚,为水之上源。在水湿代谢中,与脾密切相关。今用风药,皆为轻清透表之品,以宣肺疏表,祛邪外出。

望舌知健康

      舌为心之苗,五脏六腑皆通于舌。所以,中医学几千年来都将望舌辨病作为一种主要的诊病方法,特别是可以通过观察小儿舌的变化来辨别小儿健康情况。

      正常健康儿童的舌头应该是通体红润,伸缩转动自如,舌面上布有淡淡的白苔,红色乳头隐约可见,舌尖部较明显。 

    ●舌体肥大、淡白 

  大多是气血不足,可能患有营养不良、贫血等疾病。可给患儿服参苓白术散,健脾散等中成药。

    ●舌淡,苔白滑 

  可能是脾胃消化功能低下或伴有慢性腹泻。 

   ●舌体鲜红,舌面附有黄苔
浏览全文

问汗辨疾病

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,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、滋润皮肤、调节体温的作用。中医通过了解出汗的异常情况,可以诊断疾病,了解病情变化。

自汗:指日间经常自然出汗,非因劳动、厚衣、炎热及服用发汗药物引起。中医认为自汗是卫阳不固所致,患者常伴有神疲、乏力、气短、畏寒等阳虚症状;西医认为自汗多见于儿童佝偻病及甲亢。

盗汗:指入睡汗出,醒来汗止。中医认为盗汗是阴虚所致,常伴有五心烦热、失眠、颧红、口干舌燥等症状;西医认为盗汗常见于浸润性肺结核的病人。
浏览全文

肝气郁结与脾气郁滞鉴别要点

鉴别要点
      肝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,急躁易怒,胸胁、乳房、少腹胀闷疼痛,痛无定处。胸闷嗳气,善叹息,或颈项瘿瘤,或癥瘕积聚,或咽部不适,有物堵塞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不妨
碍饮食,或妇女经行腹痛,月经不调,甚则闭经,舌淡苔白,脉弦。以情志改变,肝经循行部位(胸胁、乳房、少腹)所发生的胀闷疼痛,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为临
床特征。

      脾气郁滞证 脘腹痞满胀闷疼痛,不思饮食,呕恶欲吐,呃逆嗳气,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,泻下物粘滞,便时腹部有胀痛感,苔腻,脉弦或滑。以脘腹痞满胀痛、呕吐、纳差、苔腻为临床特征。 浏览全文